山里有美景,山上有產業,山下有新居,太行山深處的山西省左權縣,如今處處好光景。
抗戰時期,時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的左權將軍在此殉國,左權縣因此得名。過去,大山阻隔,耕地稀少,產業滯后,左權縣一度成為國家級貧困縣。
產業上山促增收
沿著綿延的山路,汽車駛進太行山深處的連壁村。站在山頂望去,道道山梁上光伏電板閃閃發亮,層層梯田上核桃樹葉被風吹得沙沙作響。
澆水、施肥、剪枝……72歲的村民郭福蘭在核桃種植基地里正干得起勁。前些年,她還是貧困戶,年收入不到3000元。如今,靠著土地流轉收入、光伏發電分紅,再加上在合作社打工的報酬,郭福蘭年收入兩萬元,穩穩地脫了貧。
“以前的連壁村,地上無企業,地下無礦藏,村民窮得叮當響。”64歲的郭應林,當了30年村支書。“雖說村里耕地面積只有1800畝,但可利用的荒山荒坡卻有1.5萬余畝。要想富,就得在這些荒山荒坡上做文章。”
連壁村的情況,正是左權縣的縮影。2012年,經過深入調研,縣里決定推廣種植耐干旱、易成活的核桃樹。數年間,左權縣核桃產業達到36萬畝,年產量1500萬公斤,人均增收2300多元。借著這股“東風”,連壁村建成了3000畝核桃間作雜糧基地。如今,基地每年發放務工工資50多萬元,帶動連壁村和周邊十余個村莊的100多名農民人均增收5000元。
在荒山上種完核桃樹,左權縣又盯上了什么都不長的荒坡。2016年,抓住國家扶持光伏產業的政策機遇,左權縣建成4座聯村和35座單村光伏扶貧電站、1座縣級集中光伏扶貧電站。自2017年并網發電以來,累計發電1.36億度,收益1.16億元,惠及170個村、2.7萬人。